院系简介

院系简介

交通运输学院

交通运输学院是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,综合实力最强的核心分院之一,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办学实力,同时也是学院“十四五”规划中重点建设、重点投入的分院。本学院现有教师42人,其中教授4人,副教授8人;双师型教师28人;其中高级技师9人,技师6人;教育部1+X证书制度认证培训师/考评员20人,教育部中德诺浩高技能项目汽车技师5人,中德先进职业教育汽车技师4人。交通运输学院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、新能源汽车技术、交通运营管理、安全防范技术、现代农业技术5个高职专业,同时还成立了学生社团汽车爱好者协会。交通运输学院现有学生1209人,其中维吾尔族同学在校人数363人,此外还有哈萨克族、回族等多民族同学,45名教师和他们开展结对活动。我院以立德树人、贯穿于“三进两联一交友”活动,通过教师干部进班级、进宿舍、进食堂,联系学生,联系家长,与学生交朋友打造全员育人格局,打通与学生心理上的隔阂,帮助学生健康成长。拥有校内外实训基地16个。实训设备230余台套,价值1700万元。交通运输学院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及自治区各项大赛,其中教师获全国比赛二等奖3个、三等奖2个;学生在自治区和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6个,二等奖18个,三等奖22个。

交通运输学院党支部的成立于2021年11月,现有党员10人,学生党员1人,预备党员1人,由学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曾晓峰同志担任支部书记,邹建中同志担任支部副书记,周生龙同志担任支部组织委员,许国锋同志担任宣传委员,梁涛同志担任纪检委员。交通运输学院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,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,聚焦履行兵团职责使命,坚持“围绕中心、建设队伍、服务群众”职责定位,不断加强自身建设,完善组织发展工作,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,提高党员的素质,党支部班子团结、廉洁、务实、创新,平时重对党员的管理、教育和培训,能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制度。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,接续二次奋斗,不断开拓进取,求实创新,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
交通运输学院自成立以来,按照学院两个班子建设,两支队伍建设要求,以党建引领,项目推动,对标双高,融入文化,打造特色为宗旨,接续二次奋斗。

教育部汽车专业领域1+X证书制度首批试点院校

教育部首批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院校

上汽通用汽车青年教育课程推广项目指定教学院校(简称AYEC)

兵团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

数控加工国家级高技能实训基地

汽车维修国家级高技能实训基地

应用化工国家级高技能实训基地

新疆机械工程学会/机械电子行业协会理事单位

兵团安监局指定培训机构/兵团非煤矿山指定鉴定机构

连续五届兵团职业技能竞赛承办单位

一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

(一)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

培养具有现代汽车使用和维护的能力,具有汽车运输和维修企业技术管理工作能力,面向汽车相关行业,从事汽车管理、维护、检测的技能技术型人才。

(二)主干课程

汽车维护与保养、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、汽车营销、汽车保险理赔、二手车评估、汽车改装技术、汽车运动。

(三)就业岗位

从事汽车机电一体化售后服务、改装技术服务、业务接待、销售顾问、业务主管、保险专员、理赔定损专员,机动车检测站技术员,汽车企业宣传策划、汽车运动项目技术顾问。

二、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

(一)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

新能源汽车技术属装备制造大类,专业代码460702,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、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、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,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进行新能源汽车结构、电子控制技术和充电运行及维护等。

(二)主干课程

主要开设新能源汽车构造、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、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、新能源汽车电气技术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管理技术、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、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、汽车仿真实训、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专业课程。

(三)就业岗位

 本专业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维修、新能源汽车新车检验、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、新能源汽车销售、新能源汽车售后接待、保险理赔等职业,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、整车销售服务、配件服务、二手车服务、保险服务等岗位。

交通运营管理专业

(一)专业简介

 学生经过通识课程学习、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第六学期的校外实习,掌握综合交通枢纽站务服务与管理、交通港站与枢纽服务功能规划设计基础知识;掌握综合交通客货运服务、多式联运组织等工作的专业技能;掌握综合交通运输节点从事生产经营、服务管理、规划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;具有较高的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能力;具备创新能力、良好的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能力、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;能够完成相关的交通运输作业任务。

(二)主干课程

 交通运输概论、站务管理、交通调度指挥、交通工程学、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、智能交通系统级引用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、铁道机车车辆、铁道信号机通信设备。

(三)就业岗位

 面向道路交通运输业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企业、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、物流企业及其他生产经营企业的运输管理部门的职业群,能够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行车作业计划编制、智能调度作业、网约车经营管理、交通枢纽运营管理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、高速公路收费监控管理、服务区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学生毕业后三年能胜任交通运输企业业务员、调度员、安检员、安全员、站务员、运输代理服务员、货运员等岗位。

三、安全防范技术专业

(一)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

 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,掌握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知识,具备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防范智能化项目工程实施、安防网络服务、安防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方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智能安防系统等知识,具备智能安防系统初步设计规划、线路施工与测试、系统安装调试、常见故障排除等能力,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、忠诚奉献担当精神、法治意识和信息素养,能够从事安防系统方案设计、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、系统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
(二)主干课程 

 电工电子技术、安防网络技术、安防工程制图、程序设计语言、安防工程设计、智能化工程综合布线、智能化安防系统运维、智能化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、安全防范技术应用等。

(三)就业岗位

 面向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行业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,中小安防工程设计、安装调试、运行维护等岗位(群)。

四、现代农业技术专业

(一)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

本专业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,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,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,并具有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能力,能胜任现代农业技术的设计、推广与开发等第一线需要,具有设备操作、工艺运行、产品检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。

以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,以“做中教、做中学”为理念,将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适应性、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,成为理念先进,产学结合紧密、特色鲜明,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精品专业,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。面向新农业、新乡村、新农民、新生态,对接粮食安全、乡村振兴、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,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、有机衔接。

(二)主干课程

 专业课程有:《植物与植物生理》、《植物生产环境》、《植物遗传基础》、《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》、《农业信息技术》、《农作物生产技术》、《园艺作物生产技术》、《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》、《现代农业装备技术》、《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》、《农业企业经营管理》、《农机发动机构造与维修》、《农机使用与维护》等课程。

(三)就业岗位

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面向农业农村发展和团场需要,从事育种、种植、农业机械化及农业信息化的设计、试验检测、增产提质的技术与管理工作。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局、畜牧局、自然资源局以及团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,主要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、实践、试验检测、监督、价格咨询、管理、种植结构调整、灌溉设计和农业机械化、一体化等专业技术管理工作。如农业部、农业农村局、发改委、畜牧局、林业和草原局、自然资源局及新疆各团场等。

毕业生主要面向各团场和种植一线的农业管理岗位,其次可面向种植规划、试验员、测量员等技术岗位。在入职岗位工作3-5年,可担任连队长、规划设计师、现场工程师等骨干技术岗位工作。随着工作能力提升,可晋升规划设计项目负责人、试验室主任、场长等领导技术岗位工作。

五、消防救援技术专业

(一)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

 消防救援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消防队伍从事灾害应急救援、组织指挥以及执勤训练、管理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,具备从事消防监督、故障排查、指导重点消防单位整改的能力,同时,培养对消防装备、消防器材、相关消防规范能正确解读等与消防工作相适应的技能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火灾扑救与处置技术、消防救援应急管理等知识,具备科学有效地开展消防救援、指挥救援和训练等能力,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和信息素养,能够从事火灾扑救与处置、建筑物坍塌救援、化学品事故救援、城市公共事故救援、消防指挥和训练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
(二)主干课程

 消防应急救援概论、防火工程概论、防火防爆工程学、消防工程制图与识图、建筑火灾救援技术、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技术、消防救援指挥技术、消防技术装备、消防演练策划与组织、现场急救技术。

(三)就业岗位

 主要面向国家综合性消防队、政府专职消防队、消防重点企事业单位消防队等单位的消防员、消防指挥员、消防装备管理员,以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员、消防安全培训师等岗位就业。


 

 

 

 



  新公网安备66020002000165号